2015年4月,武漢市成功成為16個全國海綿城市建設示范城市之一,大力推進海綿城市建設是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是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舉措。四新示范區作為本次示范區之一,力求將“海綿城市”理念融入到城市建設之中,側重選擇“滲、滯、蓄、凈、用、排”的建設技術,集成灰色設施和綠色設施,達到“一般暴雨不積水、特大暴雨不內澇、地表水體不黑臭、區域熱島有緩解”的狀態,讓城市“彈性”應對自然災害。
一、漢陽四新示范區海綿城市建設試點概況
漢陽四新示范區具體范圍為:東靠長江,南鄰三環線,西至龍陽大道,北抵漢新大道,示范區面積約15.5平方公里,規劃人口20萬人。漢陽四新示范區達到的主要目標為年徑流總量控制率不低于80%(相對應的設計降雨量為35.2毫米);年徑流污染控制率(以SS去除率計)不低于50%,示范區海綿建成面積占城市建成區面積的60%以上。
項目經優化梳理后總計105個,計劃總投資16.3億元。其中海綿改造項目分為市政道路43條,小區公建33個,公園綠地3個,城市水系10個,城市管渠2個。其中,漢陽市政集團負責實施的項目有53項,由致遠市政公司一并完成建設。
二、建設成效
(一)謀策略,打造區域特色。2017年3月8日,在全國‘兩會’期間,《中國建設報》對漢陽四新示范區海綿城市建設提升水優勢、謀劃“水文章”、打造知名濱水生態綠城的建設情況進行了報道。后期在長江日報、湖北之聲廣播、人民網等主流媒體對示范區內海綿城市建設成效進行專刊報道與宣傳。
(二)創辦活動,拉近距離。2017年3月19日,武漢市城鄉建設委海綿辦統籌“長江網”,組織開展了“武鋼建工杯”海綿城市活動攝影大賽,邀請廣大攝影愛好者和拍客,對四新示范區四新大道、康復中心等項目,用圖片記錄“海綿城市”建設的魅力,記錄武漢人與水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活,凸顯武漢東方水城的精彩。
(三)層層把關,嚴控施工質量。海綿城市項目建設過程中,通過監理等單位的無死角監督和我公司的全方位嚴格管理,本著“打造精品示范工程”的理念,項目建設穩步推進。2017年4月19日,中國財政部、住房城鄉建設部和水利部領導及中規院等行業專家,對四新示范區海綿城市建設范圍的四新大道、四新泵站和康復中心等建設類型的項目進行中期考評,對項目精細化施工給予表揚,對項目建設成效給予充分肯定,對項目融入的海綿建設理念表示認同。
(四)建設樣板工程,爭創行業標桿。2018年3月12日,《中國建設報》發行的《中國海綿城市·全國“兩會”特刊》,選取了漢陽四新示范區海綿城市建設“太子水榭小區海綿改造工程”等4個項目,作為中國南方豐水地區特大型海綿城市建設典范,予以報道;2018年5月18日,《中國建設報》發行的《中國海綿城市·中國特色海綿樣板特刊》,對全國16個試點城市41個樣板類項目予以報道,太子水榭小區公建類項目,榮獲“小區樣板”工程稱號。
(五)因地制宜,制定改造方案。太子水榭小區屬于老舊類型小區,小區水難泄、雨污混流室內流、社區老舊環境差等問題,一直嚴重影響著居民的正常生活。此次改造,根據現場實際情況和可施工的條件,以解決問題為導向,對排水管道進行雨污分流制改造,適當增設了雨水桶、雨水花園和下凹式綠地,并對小區綠化進行了補栽。此外,通過居民意愿調查,根據居民要求增加了具有透水功能的生態停車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小區停車難的問題,充分實現了“滲、滯、蓄、徑、用、排”等海綿建設理念,并獲得了社區及居民的一直好評。
三、鑄精品工程,樹領域標桿。
根據《市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快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領域的通知》(武政辦〔2017〕128號)要求,為發揮海綿城市建設功效,提升全市重點建設區域年徑流總量控制水平,減少面源污染,改善水體環境,實現國務院下達的城市建成區2020年20%面積和2030年80%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的任務,我公司將配合相關部門,總結示范區建設經驗,爭取作為領域建設帶頭人,積極發揮漢陽市政“鐵軍”精神,建設精品工程,樹立領域建設標桿,走向全國、走出國門。(吳楠 文/圖)